用料一般做工卻細膩發(fā)動機怠速很安靜
和絕大部分中低價位國產車一樣,騎士的內飾用料非常一般,但優(yōu)點是沒有強烈的刺鼻味道,做工也比較細膩。而車內細節(jié)部件的處理標準似乎不太一致,例如空調控制面板的幾個旋鈕都有令人滿意的阻尼,車窗按鍵和轉向燈撥桿的質感卻差了些。人機工程方面也有類似情況,中控臺頂部有個帶蓋儲物盒,前座椅側面設有實用的小掛鉤,考慮得很周到,但后車門的內壁卻沒有前車門那樣的雜物格,更沒有放置水瓶的位置。中央扶手箱后部倒是提供了一個折疊式杯架,打開后卻幾乎貼在地板上,位置實在有點“杯具”。
騎士搭載的484Q是海馬迄今為止排量最大的發(fā)動機,進排氣系統(tǒng)兩端都設有可變氣門正時系統(tǒng),比自主品牌甚至不少合資對手都先進了一步,149馬力和180牛·米的賬面指標也比較理想。它的怠速很安靜,轉速上升后嗓音雖不甜美,但也沒有明顯的雜音。起步油離配合很容易掌握,應付1.4噸出頭的車重并沒感覺費力。變速器由德國Getrag代工,沒有想象中大品牌的順滑感,但排列還算緊密,用起來比較順手。不過也許是我的坐姿太放松了吧,感覺掛檔行程偏長,入5檔稍有不便。
2.0升排量意味著動力感受不可能像同排量小車那樣活躍。車速上升到100公里/小時以上,高大車身帶來了明顯的前進阻力,動力響應明顯變得遲鈍。將發(fā)動機控制在2500轉/分以上是比較明智的做法,如果在車流量較大的國道上,超車時最好提前降低一檔,將轉速再拉高一些。當然,它的確能達到說明書上標定的最高車速,不過140公里/小時以上的噪音(主要來自雨刷和B柱附近)就相當明顯了。
與此同時,底盤的穩(wěn)定性倒是能給人一定信心,屬于同級車的中等偏上水平。但轉向是它的一項明顯短板,方向盤環(huán)身很細,虛位比轎車稍大。厚壁輪胎進一步削弱了溝通感。在多彎的高速公路路段,這種類似傳統(tǒng)SUV的模糊指向性將被放大。此外,縱使方向盤會隨車速的提升明顯變沉,仍然無法完全抵消這一情況。當然,我承認我的速度有點快,而這種車本來就不是為挑戰(zhàn)彎道而生的。
買車、賣車就上亞訊車網, sbu3.com!